】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澳門與中西文化交流:潮起潮落間文明擺渡者
http://www.crntt.hk   2025-03-08 10:29:13
7月5日,澳門旅遊塔、珠海一帶的景色。航拍鏡頭捕捉了澳門的多元風貌,璀璨的燈光映照著蜿蜒的海岸線,城市文化底蘊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3月8日電/據大公報報導,四百多年前,葡萄牙詩人卡蒙斯在澳門白鴿巢公園的石洞中寫下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將澳門比作“上帝遺落東方的珍珠”。這顆珍珠不過彈丸之地,卻因歷史的偶然與必然,成為人類文明史上十分獨特的試驗場──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在此相遇、碰撞、交融,又在潮汐般的時代更迭中留下永恒印記。

  澳門的故事,是海風與書頁交織的故事。它的港口曾泊滿香料與絲綢,教堂鐘聲與媽閣廟香火此起彼伏,拉丁文與粵語在街巷間碰撞出混血詞匯。正如一位漢學家所言:“讀懂澳門,便讀懂了半部中西交通史。”但在這座城市的肌理中,輝煌與遺憾如同大三巴殘壁上糾纏的藤蔓,共同編織著文明的啟示錄。

  作為中西交通的重要橋梁,澳門很快從“天主聖名之城”演變成知識中轉站。一五五七年開埠後,這座“Macau”小城旋即成為中西文明對話的“超級聯繫人”。耶穌會士範禮安提出“文化適應”策略,利瑪竇身著儒服北上京師,其跨文化智慧正孕育於澳門聖保祿學院的庭院之中。這裡誕生了第一部漢葡詞典《葡漢辭典》(一五八三年),首次將《論語》譯為西文(一五九三年),堪稱人類最早的全球化知識工坊。

  澳門作為西學東漸的“第一登陸點”,還生成了科學藝術的混血基因: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的底本,正是從澳門大三巴藏書樓取道;清代畫家吳歷在聖保祿學院研習透視法,其《湖天春色圖》將中國水墨與西洋光影冶於一爐。反向的“中學西傳”同樣驚心動魄──中國園林的“不規則之美”經澳門傳入歐洲,催生了英國自然風景園革命,“澳門南灣花園”成為西方人想像東方的美學原型;翻譯到歐洲的中國經典,給啟蒙運動添了一把火。

  在混雜中,語言誕生了新的文明密碼。在澳門街頭,“梳打埠”(商業港)、“土生葡菜”這樣的“澳門話”,凝結著文明的化學反應。十八世紀記載的“蠔鏡澳譯語”,保存著“老爺”(loi-ià,葡語Leal)、“通事”(tông-sî,葡語tradutor)等最早的中西合璧詞匯。更深刻的是思維方式的交融:土生葡人作家飛歷奇在《大辮子的誘惑》中,用葡語書寫粵語韵味的嘆詞“嗱,你睇!”創造出獨特的“鹹淡水文學”。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