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國史館長”陳儀深。(中評社 張穎齊攝) |
中評社台北8月7日電(記者 張穎齊)今年是台灣光復80週年,台“國史館”主辦紀念“中日戰爭結束與終戰接收”80週年系列講座6場,7日是首場“國府二戰時期領土訴求與戰後變局”。深綠學者出身的“國史館長”陳儀深開場致詞指出,回顧中日戰爭,中國國民黨政府曾稱日本人是漢奸,很不適合,因日本又不曾是漢人,怎會叫漢奸?戰爭結束後還用漢奸來處置,不適合。
今日活動首場活動由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李君山主講,陳儀深開場致詞。“國史館”活動並未使用“台灣光復”一詞。
陳儀深說,“國史館”收藏“中華民國”史、台灣史,“中華民國”史就是大多是中國國民黨史,“國史館”都會邀請研究“中華民國”史、台灣史的學者,但這是很困難、也很敏感的問題。
他說,我爸爸是南洋軍伕,他出生雲林,很多人去了南洋就都沒回來。他小時候也常聽日本用語,比如卡車等都有日本用語的讀音。那時講獨立是會被追究的,後來國民黨政府所謂來台光復,將叛亂的人或日本人說是漢奸。
陳儀深說,國民黨怎麼會稱呼鄰國日本是漢奸呢?日本人本就不是漢,國民黨還有懲治叛亂條例,這對日本人用幹嗎?用漢奸的稱呼很不適合,抗日戰後,還要用漢奸去處理。因此“監察委員”丘念台制止這種大陸用詞到台灣這樣使用。大家要了解政權交替時代下,面對這樣的問題。
陳儀深,出生於雲林,政治大學政治系博士,民進黨籍,現任“國史館長”。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台灣戰後時期政治史、二二八事件史、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等研究。
第二場則是在28日遊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楊護源主講戰後台灣的軍事接收。第三場9月23日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退休教授戴寶村主講昭和變民國:日據到戰後的台灣紀年。第四場10月7日式“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顧恒湛主講終戰前後原住民治理的變異與程序。第五場是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吳聰敏主講台灣戰後初期的經濟統制。最終場是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李筱峰主講終戰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