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為進一步強化高超音速武器系統的早期預警能力、提高打擊精度,日本計劃對“准天頂衛星系統”進行現代化改造。同時,日本與美國計劃聯合構建天基預警和監視系統,在2028年前完成330顆中低軌偵察衛星的組網運行。其中日本負責30顆衛星的部署,美國負責300顆衛星的部署。
面臨多重制約
綜合來看,日本高超音速武器發展規劃的目標,是梯次構建覆蓋西太平洋地區全境的打擊體系。然而,從實際推進條件來看,這一規劃面臨多重制約。
核心技術依賴外部,自主能力不足。日本在紅外導引頭、高精度導航系統等核心技術上高度依賴美國,自主研發能力薄弱。研發進程易受日美關係等外部因素干擾,後期武器性能迭代升級也將受到美國制約。
國防工業產能有限,存在斷鏈風險。作為主承包商的三菱重工,生產線規模和技術工人儲備難以支撐大規模、高標準的量產需求。同時,日本國防工業體系長期以“小批量、定制化”模式為主,供應鏈環節薄弱,關鍵材料、精密加工等環節存在斷鏈風險,制約武器裝備實戰部署效率。
缺乏試驗數據積累,裝備可靠性存疑。高超音速武器的研發需經過高頻次、多場景的試驗,日本在該領域起步較晚,為加快部署不斷壓縮研發流程,試驗次數也相應減少。這使得其高超音速武器在複雜環境下的作戰效能缺乏足夠數據支撐。
從軍事發展導向來看,日本推出進攻性武器發展規劃、構建戰略級威懾體系的目標已遠超所謂“專守防衛”範疇。規劃中提及的射程3000千米武器覆蓋範圍、“海陸空三位一體”遠程打擊網絡等內容,明顯帶有軍事擴張屬性。其軍事動向與地區國家普遍追求和平穩定的訴求相悖,值得國際社會持續關注與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