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上海楊浦港區政協委員、法治・教育科技促進會會長傅健慈(中評社圖片) |
中評社香港9月3日電(作者 傅健慈)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的大型紀念活動。此次紀念活動的主要內容為閱兵儀式,這場盛典對香港而言,絕非僅是國家儀式,而是一場穿越歷史迷霧的集體記憶召喚,一次對香港身份認同的深層重構,更是對“一國兩制”實踐下責任與未來的嚴峻叩問。
歷史遺忘與記憶重構:被遮蔽的香港抗戰敘事
香港的抗戰記憶長期處於雙重遮蔽之下。在港英時期刻意淡化香港三年零八個月淪陷期間的苦難與抵抗,將這段歷史簡化為軍事失利與戰後重建的技術性敘述;而本土主義敘事又往往將抗戰歷史工具化,割裂香港與內地共同的抗戰經驗。
事實上,香港的抗戰貢獻遠超傳統認知: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作為唯一一支在本土堅持游擊戰的抗日武裝,其成員中香港本地青年佔比超過八成;宋慶齡領導的 “保衛中國同盟”以香港為基地,將大量國際醫療物資轉運至前線;數百名香港司機參加“滇緬公路”運輸,被譽為“抗戰生命線上的香港英雄”。
這種歷史失憶導致香港社會對國家認同的結構性缺陷。抗戰記憶的斷裂,使新一代難以理解香港與內地血脈相連的歷史紐帶,無法體認“國族危亡”的集體創傷如何塑造了現代中國的政治基因。當青馬橋頭的炮台遺址被誤認為港英時期遺跡,當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前香火寥落,香港正在失去理解自身與中國關係的歷史坐標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