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冠深回答中評社記者的問題(中評社 郭至君攝) |
中評社香港2月28日電(記者 郭至君)2025年全國兩會前夕,中評社記者在香港專訪了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請他就香港經濟如何升級轉型,如何留住各地人才,如何面對財赤困境和國際形勢,如何進一步發展與東盟的經貿合作等方面談了自己的見解。蔡冠深對香港發展充滿信心,他特別提到,香港在去年重新躍升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這一成就反映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韌性和競爭力,也增強了人們對香港未來的信心。專訪全文如下:
中評社記者:香港的經濟未來離不開人才的支援,但最近不少消息顯示來港高才面臨很多困難,例如購房難、找工作難,您認為在這方面香港需要怎樣研究改善,真正留住人才?
蔡冠深:2024全年,香港共有14萬宗人才簽證獲批,對比2023年增加了4000宗。人才項目中,最為核心且受歡迎的項目依然是“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優才)”和“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香港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內地專才)的申請量達到了28398宗,同比增長約26.7%,其中有25,344宗獲批。從2022年年底截至2024年年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超過43萬宗申請,獲批人數超過27萬人,目前到港人數約18萬人。因此總體而言,香港在過去兩年,搶人才留人才的成績還是相當可喜。
不過,香港的人才引進工程還存在一些問題,包括:一,儘管流程簡化,部分申請者仍反映審批時間波動較大(平均2-6個月),影響企業招聘規劃。二,續簽標準(如“通常居住”要求)缺乏細則,人才對能否長期留港存疑。三,行業覆蓋不均與本地人才流失。政策側重金融、科技,但文化創意、教育、社福等領域支援不足。四,本地專業人才外流還在持續,2023年淨移出人口約6萬,引進人才需同時平衡本地就業矛盾。五,生活成本與融入障礙。比如住房成本高昂,即使有補貼,人才仍面臨租金壓力;國際學校學額緊張、醫療資源擠壓等問題,削弱家庭留港意願;新加坡、阿聯酋等地提供更優惠稅制及靈活簽證,分流了部分來港人才;大灣區內地城市(如深圳、廣州)也以低成本、產業鏈優勢吸引初創企業,香港需加強區域協作;改善長期留港支援機制不足等問題。且現行政策側重“引入”,但缺乏對人才長期職業發展的“支援和培育”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