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方撤銷中國留學生簽證(圖源:中國日報) |
中評社北京5月31日電/據大公報報導,5月28日,美國國務卿魯比奧以所謂意識形態和國家安全為借口,表示計劃撤銷與中國共產黨有聯繫或在關鍵領域學習的中國留學生簽證,並全面加強中國(包括香港)學生的簽證審查。美國此舉不僅暴露其對中國留學生的系統性歧視,更折射出其在應對中美競爭時的策略困境,凸顯美國對華遏制已是黔驢技窮,不僅影響中美人文交流,更進一步損害美國自身的形象和信譽。
如果說之前美國對哈佛國際生“動手”是虛晃一槍,此番對中國留學生“下手”則是有意為之。
特別是,美國將中國留學生的專業背景與政治身份掛鈎,試圖通過所謂“關鍵領域”的概念模糊化,將正常的學術活動污名化。根據美國國務院的聲明,被鎖定的“關鍵領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半導體等前沿科技領域,而這些領域恰恰是中美科技競爭的核心地帶。然而,美國並未提供明確的技術定義或評估標準,僅以“與中國共產黨有聯繫”為由,將中國留學生視為潛在威脅。這種將學術研究政治化的做法,不僅違背了教育公平原則,更直接衝擊了全球高等教育的開放性。因此,美國此舉經不起任何推敲,只能說美國對華遏制的不擇手段。更重要的是,美國這麼做也將反噬自身。
美科研生態面臨斷層風險
眾所周知,美國高校長期依賴中國留學生,以維持科研活力和經濟運轉。數據顯示,2023-2024學年,中國留學生占美國STEM領域國際研究生的38%,其參與的科研項目涵蓋從基礎理論到產業應用的多個層面。若將中國留學生排除在外,美國高校的科研生態將面臨斷層風險。
美國此次政策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其長期對華“教育脫鈎”的延續。自2020年特朗普在第一任期簽署“簽證限制令”以來,赴美留學的中國學生數量已下降超過20%。拜登政府上台後,雖然部分放寬了簽證政策,但仍在關鍵技術領域延續限制。特朗普2.0的簽證新政則標誌著美國在“教育脫鈎”道路上的進一步激進化。然而,這種單邊行動注定難以奏效。
一方面,中國留學生的流失將直接影響美國高等教育的經濟支柱。國際學生每年為美國貢獻超過45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並支撐37.8萬個就業崗位。以STEM領域為例,中國留學生不僅填補了美國高校科研崗位的空缺,還通過創業和就業為矽穀注入活力。若中國留學生大規模撤離,美國高校將面臨生源萎縮、經費短缺的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