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評觀察:李家超施政報告 集中力量搞經濟
http://www.crntt.hk   2024-10-15 13:10:25
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於周三(16日)出爐,社會討論持續升溫。(資料相)
  中評社香港10月15日電/香港特首李家超將於十月十六日上午向立法會發表《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這份題為“齊改革同發展 惠民生建未來”的報告提出一系列措施,旨在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改善民生,提高市民生活質量。

  這是李家超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也是香港完成基本法第23條本地立法後的首份施政報告。“改革”和“求變”是這份施政報告的關鍵詞。改革不容易,要有過程,相信香港人的智慧及能力可以實現,而政府的職責就是指明方向,集中大家的力量。

  在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方面,施政報告提出,特區政府將試行“片區開發”模式,加快北部都會區建設,選擇具備規模和商業價值且能夠提供公共設施的地塊成為片區,綜合開發,使片區提速落成,設計更為協調。

  施政報告還在造地建屋、醫療衛生等民生範疇提出多項新措施,致力讓市民安居樂業、生活更美滿。在房屋方面,李家超説,香港將增加公營房屋供應。同時,特區政府將以立法方式制訂住宅樓宇分間單位的出租制度,解決“劏房”問題。

  近期香港社會對於這份報告的討論持續升溫。與以往多元的政策議題相比,此次各界關註焦點十分集中:經濟,經濟,還是經濟。

  受持續高利息環境,環球需求疲軟和中國內地經濟復甦緩慢的多重因素影響,香港過去一年有些透不過氣。無論投資者、經營者還是打工仔都忍得很幸苦。似乎所有人都在等待一個反彈節點,可以浮出水面調整呼吸,再重新遊向前方。相信特首李家超與其執政團隊也關註到了這個特點,將系列公眾咨詢會的主題定為“拼經濟謀發展”和“惠民生添幸福”。很明顯“拼經濟”成為了所有議題的基礎。

  儘管第二季實質GDP按年增長3.3%,然而在兩項關鍵數據上,香港正經歷挑戰:零售方面,受港人北上消費影響,今年上半年本港零售業總銷貨值按年下跌 6.6%;樓市方面,差估署樓價指數顯示,8月份本港私人住宅樓價按月跌1.7%,至此已連跌4個月兼創8年低位,按年比更下跌逾13%。此兩項數據,一項與中小企業,基層收入、就業息息相關,另一項與經濟基本面緊密相連,如果處理不好可能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

  消費券雖然簡單直接,但可能仍是現階段最好的跨周期政策工具。港府應當針對北上消費影響最大的行業向市民發放專項消費券,例如餐飲、文化娛樂、酒店、與其他服務業,額度可以按相關行業受影響程度而定。一方面利用消費券鼓勵大家留港消費,拖住行業下滑速度,等待降息周期,另一方面為業界爭取轉型時間,重新定位,以適應大灣區融合發展過程中的消費轉移的趨勢。
<nextpage>
  在低迷環境下,政府在支撐受影響行業的同時,亦應引導市場創造新增長點。可考慮針對新型科技產業提供專項扶持基金,優先中小企,危中尋機,借經濟降溫、資產價格低位的檔口推動經濟多元化轉型。

  至於樓市,更需要主動出招。公開數據顯示,地產行業及其相關行業的投資與消費佔香港GDP比重長期保持在25%左右,銀行體系中超過三成的貸款與地產有關,如果任由樓市滑落,後果可能讓香港難以承受。

  最直接受影響的部分是庫房收入。過去港府的財政收入嚴重依賴賣地和連帶交易稅項,最高峰時期佔比達25%以上。然而,去年開始本港出現多幅土地流標,上個年度政府收入修訂預算中,地價收入衹有194億元,較原本預算約850億元大幅減少77%。受其拖累,今個財政年度首三個月財赤更是突破了1,200億元,形勢危急。

  港府也意識到了問題的迫切性,故今年初決定全面撤銷實行了十多年的“辣招”,可惜樓市輕微反彈後又掉頭向下。如今當局的當務之急是從政策工具箱中找出新工具,穩定樓市。

  在今年3月開啟的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投資移民)的允許投資項目清單中加入房產。根據政府投資推廣署公布的最新數字,截至今年9月,該計劃僅有579宗申請,顯示吸引力不足。這也與香港經濟疲軟,投資回報不理想有關。但如果將住宅物業納入,大概率可提高計劃的吸引力。而且,房產相比其他投資具有特殊的居住屬性,可引導投資移民申請者與香港產生更多實際連接,乃至鼓勵其在香港定居,落地生根,長遠貢獻本地經濟。可謂一箭雙雕。

  香港政府亦可考慮與中央商討,為投資移民人士與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內地人士,提供超過國家個人外滙管製5萬美元額度的特殊資金出境安排,協助來港定居者在港置業。

  實際上,自2004年開始實行的《個人財產對外轉移售付滙管理暫行辦法》,允許中國內地公民移居境外後轉移原有財產。然而,因多種原因,該路徑並未在內地來港人才群體中獲廣泛應用。港府可與內地商討開通恒常通道,便利赴港定居人士跨境滙出置業款。雖然涉及內地外滙出境等政策限製,此項措施推進難度較高,但當局也應盡量嘗試。不僅為穩定市場,亦是更好的促進內地來港人才的權利。

  雖然高樓價是香港的“負面標籤”,降樓價已成“政治正確”,但港府應果斷施政,穩定樓市,跨過周期,不必背上心理包袱。

  當然,經濟的繁榮是人創造出來的。港府不僅需要吸引資金,更需要吸引人才。本屆政府吸引人才的政策已經比較豐滿,只需鞏固微調,接下來需要的是創造更適合人才發揮的社會環境。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