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內陳列的何鳳山塑像。何鳳山有“中國的辛德勒”之稱。(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9月5日電/據新華社報導,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內城區的貝多芬廣場(Beethovenplatz)3號,矗立著一棟19世紀興建的五層建築——古特曼宮(Palais Gutmann)。80多年前,當法西斯主義的陰影在世界蔓延之際,一場跨越國界的生命救援在此開啟,將世界兩端人民的命運緊緊相連。
故事始於1938年。這一年3月,納粹德國吞並奧地利,旋即大肆搜捕該國猶太居民以及反法西斯人士、共產黨人。維也納猶太博物館館長芭芭拉·施陶丁格接受採訪時向我描述:“猶太商鋪被打砸,有人在街頭遭到毆打,乃至被抓走送往集中營。”
尚未被捕的猶太居民渴望逃往海外,但彼時“許多國家拒絕或限制接收猶太人,因為當地也有強烈的反猶情緒”,施陶丁格說。該館提供的資料顯示,許多猶太人想要移居美國,但美國政府要求移民在美有資助人並出具擔保宣誓書,且分給奧地利的移民名額也已用盡;瑞士政府則要求納粹當局在猶太人護照上加蓋紅戳,以便在邊境識別並遣返猶太難民。
危難關頭,時任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沒有袖手旁觀。“他懷著深厚的人道主義信念,想要幫助這些人。”施陶丁格說。在位於古特曼宮的中國總領館,何鳳山開始向猶太人發放簽證,這讓他們得以被放行出境。施陶丁格強調,在當時幾乎山窮水盡的情況下,人們還能有機會逃離死亡魔爪,保全生命,這“實屬不易”。
這些難民裡,不少人選擇在中國上海開始新生活,並得到了中國人民的善待。2020年,維也納猶太博物館舉辦題為“上海的小維也納”專題展覽,介紹奧地利猶太人來華避難歷史,還為此出版了一本圖書。施陶丁格為記者展示了這本厚重的圖文集,其中記錄著一個個家庭重獲新生的故事。
戈爾德斯托布一家就是其中之一。奧地利被吞並後,17歲的維也納猶太少年埃裡克·戈爾德斯托布拜訪了多達50家外國領館,結果均被拒簽。當他來到中國領館,才終於為一家申請到20個簽證。此後他和父親遭納粹逮捕,但憑借著中國簽證,他們很快被釋放,並登上了開往中國的客船。
動亂的時局下,何鳳山承受著巨大政治風險。總領館門口排隊領取簽證的人群招來了蓋世太保的騷擾和毆打;1939年,納粹當局甚至借口總領館原屬猶太人財產而將其沒收。何鳳山並未因此低頭,而是自費在附近的約翰內斯街(Johannesgasse)22號租下新房,堅持發放簽證。施陶丁格說,何鳳山簽發的“生命簽證”總數已難查證,但據推測可能達數千份之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