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韓文秀(中評社 海涵攝) |
中評社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 海涵)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24日在中共中央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五五”時期是過渡期結束後轉向常態化幫扶的新階段,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統籌建立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
韓文秀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打贏了規模空前的脫貧攻堅戰,消除了絕對貧困,創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間奇跡,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全球南方國家擺脫貧困增添了信心、提供了樣本。
他介紹,從2021年到2025年,我們設立了5年過渡期,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使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十五五”時期是過渡期結束後轉向常態化幫扶的新階段,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統籌建立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就是要著眼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把常態化幫扶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實施,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具體來講:
一是建立和完善常態化幫扶政策體系。實踐證明,過去5年過渡期的幫扶政策是有力有效的,過渡期後要堅持“大穩定、小調整”,保持財政投入、金融支持、資源要素配置等方面政策總體穩定。要堅持五級書記一起抓,繼續實行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並根據實際適當優化調整,著力提高幫扶效能。
二是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欠發達地區是防止返貧致貧工作的主陣地。在過渡期,國家確定了160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各地也確定了一些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給予集中支持。下一步,要繼續對欠發達地區予以長期幫扶,中央和省分級負責,分層分類幫扶欠發達地區,助力發展富民產業和縣域經濟,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夯實防止返貧致貧的基礎。
三是提高監測幫扶的時效性精準性。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對一些遇到重大疾病、自然災害等突發困難的農戶,要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精準施策、及時紓困。要建立健全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監測體系,科學精準確定幫扶對象,並定期動態調整。對有勞動能力的,強化產業幫扶和就業幫扶,幫助他們勤勞致富;對沒有勞動能力的,通過社會救助等措施兜住基本生活。總的來講,要讓廣大農民群眾日子越過越紅火,共同奔向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