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據央視網報導,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記者從國家知識產權局瞭解到,我國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加速推進,越來越多的專利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2024年,全國有270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完成了134.9萬件存量專利盤點和價值分析,與45萬家企業精準對接。我國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到53.3%。
開門研發 共享使用 讓專利變紅利
記者從國家知識產權局瞭解到,我國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已全面落地,打通了專利供需信息不對稱等難點堵點。湖南作為我國製造業大省,通過專利開放許可、校企合作共同研發等多種方式,盤活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存量專利的轉化運用,讓越來越多的專利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近日,全球首台千米級竪井硬岩全斷面掘進機在鐵建重工長沙第二產業園順利下線。可應用於1000米以上深度的竪井全斷面掘進,填補了全球千米級深竪井硬岩掘進機的技術空白。
企業的技術負責人介紹,過去,像這樣的大型設備研發因為涉及核心專利技術保護,都是小範圍合作攻關,難以形成研發合力。而在這次項目研發中,他們嘗試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成果為牽引,聯合北京科技大學等十餘家單位共同研發、成果共享。
研發涉及的100多項專利中,有三分之一來自上下游企業。通過專利開放許可“一對多”的模式,簡化了傳統專利多次授權審批的流程,為項目研發團隊使用多渠道來源的專利技術提供了便利。
截至目前,湖南全省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2.13萬件,累計轉讓專利2.07萬次、許可8670次,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5938.48億元。更多的專利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