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2日電/據人民網報導,中國人工林保存面積、草地面積居世界第一,地質勘查投入持續超千億元,海洋、林草生產總值雙雙首次突破10萬億元……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2024年中國自然資源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通過翔實的數據、圖表和文字,亮出中國自然資源“家底”,反映了自然資源工作取得的新成效、新進展。
耕地總量保持穩定
從自然資源概況看,《公報》顯示,根據2023年度全國國土變更調查成果,全國共有耕地12860.88萬公頃、園地1961.09萬公頃、林地28369.57萬公頃、草地26321.57萬公頃、濕地2351.98萬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3610.37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042.91萬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3626.48萬公頃。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已發現173種礦產。
全國耕地總量保持穩定、耕地布局持續優化,是一大亮點。《公報》顯示,全國耕地面積呈穩定態勢,耕地流向展現積極變化。2023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9.29億畝(1.29億公頃),同比增長0.8%。過去流失的平原優質耕地成為耕地調入的主要來源,穩住了耕地質量“基本盤”。
自然資源部有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自然資源部會同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通知,進一步推進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強化“以補定占”,堅持量質並重,守牢耕地紅線。永久基本農田查詢平台正式上線,向全社會提供永久基本農田查詢服務,對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強化永久基本農田社會監督、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發揮了重要作用。
“耕地保護是國之大者,事關糧食安全、事關民生福祉。”自然資源部部長關志鷗表示,自然資源部將加快構建耕地保護“一張圖”管理體系,通過落地上圖、以圖管地,推動耕地保護向數智化轉型,切實做到心中有數、心裡有底;強化占補平衡管理,明確占補平衡的空間,拓展占補平衡的來源,確保占一畝補一畝,確保耕地補足補優,嚴防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弄虛作假。
要素保障能力提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穀樹忠對記者表示,自然資源要素對於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讓要素“動”起來、資源“活”起來,為項目用地用礦用海用林提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