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題:台灣與歐洲關係的現狀與走勢分析 作者:馬勇(珠海),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黃愛萍(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摘要】近年來,台灣與歐洲關係逐漸熱絡起來,并且呈現不斷升溫之勢。台灣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頻現“突破”、歐洲大國打“台灣牌”日漸加劇和歐洲議會對華挑釁頻繁加碼,是台灣與歐洲關係持續升溫的主要表徵。共享“民主自由”價值、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以及聯手推動芯片產業合作三大議題在台歐關係中日漸凸顯。美國的示範、慫恿及支持,中歐關係遭遇挫折,是助推台灣與歐洲關係升溫的主要因素;新冠肺炎危機和俄烏衝突的爆發及持續也有不可低估的影響。中國應該深入分析和研判歐洲國家與台灣關係現狀、互動的動機及其差異,對症下藥,采取不同的對策,以確保中歐關係能够在總體上行穩致遠。
自2016年5月蔡英文執政以來,台灣的“對外關係”呈現複雜的發展態勢,一方面,陸續有10個國家與台灣當局斷絕所謂的“外交關係”①;另一方面,台灣與美歐日關係不斷強化。尤其是在蔡英文第二任期,台灣與歐洲關係持續升溫、一再有所“突破”。在2024年5月賴清德上台後,台歐關係升溫的態勢仍然在延續。
一、台灣與歐洲關係在持續升溫
民進黨當局一直希望加強與歐洲各國多領域、多層次、多渠道的合作與交流,謀求深化與歐洲各國的實質關係。②在蔡英文第一任期,台歐關係已呈現升溫跡象。近年來,台灣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頻現“突破”,歐洲大國打“台灣牌”日漸加劇,歐洲議會對華挑釁頻繁加碼,一再觸碰一個中國原則的底綫。
1.台灣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頻現“突破”
中東歐國家是歐盟與台灣關係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在2022年,中東歐國家與台灣的互動幾乎占台灣與歐盟參與者(成員國和歐盟機構)之間互動的60%。③更為嚴重的是,台灣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一再出現所謂的“突破”。
2023年1月29日,帕維爾在當選捷克總統次日,即不顧中方嚴厲警告,與蔡英文電話交談,并表達了未來與蔡英文會面的意願。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帕維爾的電話“越過了紅綫”,呼籲捷克認真遵守其對歐盟通過的一個中國原則的承諾。3月25日至29日,捷克衆議院議長艾達莫娃率領由議員、商界人士和學術界代表組成的150人代表團對台灣進行了為期5天的“訪問”,期間,代表團會見了蔡英文、吳釗燮和其他台當局高層,舉行了商務磋商,簽署了信息通信技術、半導體、文化、學術和網絡安全等領域的10項諒解備忘錄和意向書。10月22日,立陶宛國會議長希米利特竄台,這是立陶宛首位國會議長“訪問”台灣。11月6日至12日,台灣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前往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進行為期7天的竄訪,試圖擴大台灣在這些國家的影響力和聲譽。
2024年1月21日至26日,立陶宛國會代表團訪台,這是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首個訪台的歐洲國家代表團。在台期間,立陶宛代表團與台灣包括蔡英文、賴清德在內的衆多官員、機構進行了會面。3月,台灣地區候任副領導人蕭美琴竄訪了捷克、波蘭和立陶宛。
賴清德上台以來,中東歐國家與台灣的互動似乎呈現頻密趨勢。2024年5月22日,竄台的立陶宛前總統格里包斯凱特成為蔡英文卸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後接見的第一位“外賓”,也是賴清德就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後接見的第一位“重要外賓”。6月10日,捷克參議院首席副議長德拉霍斯率19人代表團竄訪台灣,開展為期6天的行程,并與賴清德、蕭美琴等人會面。6月14日,捷克文化交流中心在台北啓動,以深化捷克與台灣之間的文化聯繫,進一步推動各領域的合作。10月12日至19日,蔡英文先竄訪捷克,之後到訪法國和比利時。10月30日至11月3日,愛沙尼亞國會外交委員會訪問團竄訪台灣。12月9日,波蘭參議院副議長卡敏斯基率團訪台。12月12日,捷克衆議院外委會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歪曲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內容和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決議”。
中東歐國家和台灣關係升溫,不僅對台海和平局勢以及中國和部分中東歐國家關係造成直接損害,也不利於中國和歐盟的整體關係。④
2.歐洲大國打“台灣牌”日漸加劇
儘管歐洲大國普遍反復重申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但近年來在涉台問題上,德國、英國等國家都有一些勢力與蔡英文當局的勾連互動日趨頻繁、層級不斷提升。
2022年3月21日,德國教育和研究部長斯塔克-瓦辛格“訪問”台灣,雙方簽署科學及技術合作協議,這是台灣第一次與歐洲國家簽署科技合作協議,將在鋰電池、氫能、人工智能、半導體、人才培育等五大領域展開合作。這是26年來德國對台灣的首次部長級“訪問”。9月14日,德國政府正式通過《2022年印太指導原則的進展報告》,首度提及台灣。除關切台海安全外,還明文反對以非和平方式改變台海現狀。9月25日,時任英國首相特拉斯發表“確保台灣具自我防衛能力”挺台言論。10月3日,德國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魏爾胥率團訪台,在會見蔡英文時表示,德國國會在不同文件中提到,如果台灣受到武力威脅,他們會勇敢站出來支援台灣。
2023年3月14日,英國政府公布的新版外交國防安全政策報告寫入了“台海情勢穩定以及通過對話和平解決台灣議題的重要性”的內容,這是2021年首次發布同類文件以來首次提到台灣。3月19日至24日,英國國會議員斯圖爾特率領的英國國會議員代表團“訪問”台灣。3月30日,英國“工黨台灣之友會”共同主席暨工黨影子商業與貿易副部長梁辛尼勛爵率領工黨議員共七人到台灣竄訪。5月16日至20日,英國前首相特拉斯訪台,是繼撒切爾夫人以卸任首相身份在1992年和1996年兩度訪台後,暌違27年再有英國前首相訪台。11月,台灣與英國簽署“深化貿易夥伴關係協議”,聲稱這標志著台英關係“進入新的里程碑”。
2024年11月28日,英國下議院通過所謂“台灣國際地位”動議,稱“聯大第2758號決議并未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也未提及台灣在聯合國的地位”。
儘管德英等歐洲大國與台灣的關係存在明顯的溫差,但與台灣不斷加深關係似乎正在成為這些大國的選項。尤為嚴重的是,這些國家在涉台問題上加強協調、聯動的跡象已經顯現。
3.歐洲議會對華挑釁頻繁加碼
2022年7月19日,歐洲議會副議長尼古拉·比爾訪台,是歐洲議會高層首度正式“訪問”台灣。同時,歐洲議會通過8項涉台決議案,意大利、德國、丹麥、波蘭等多國國會也相繼通過挺台決議案。9月,歐洲議會以424票贊成、14票反對、46票棄權通過“台灣海峽局勢”決議,譴責中國的“軍事挑釁”,強調支持台灣海峽和平穩定。
2023年1月18日,歐洲議會通過了兩項涉台決議。一項決議是以407票贊成、92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的“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要求歐洲國家強化與台灣當局在經濟、文化和政治等領域互動;另一項決議是以459票贊成、93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的“共同安全暨防禦政策”,旨在加強歐洲各國和台灣的“安全防衛”聯繫。歐洲議會還妄稱中國大陸對台灣進行“軍事挑釁”,聲稱堅決反對任何“改變台海現狀的行徑”,要求中國大陸不要做“危害區域穩定的行為”。
2024年2月28日,歐洲議會以338票贊成、86票反對、122票棄權的結果,通過2023年度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報告,在香港、新疆、南海等問題上對中國橫加指責,聲稱“中國與台灣互不隸屬”,對歐洲議會官方代表團訪台表示支持。⑤中國駐歐盟使團發布回應稱,該報告侵犯中國主權,粗暴干涉中國內政。
2024年6月,歐洲議會完成了換屆選舉。10月24日,新一屆歐洲議會以432票贊成、60票反對、71票棄權通過首個涉台決議,決議批評中國大陸在台灣周邊進行的軍演,惡意歪曲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11月16日至25日,台灣外事部門負責人林佳龍及其59人代表團“訪問”歐洲議會,并順訪立陶宛和波蘭,期間會見歐洲議會和各國國會友台小組成員,包括歐洲議會德國籍友台小組主席凱勒等。
歐洲議會涉台議案呈現數量多、增速快、議題聚焦、面向廣泛、性質惡劣等特徵,成為規訓歐盟對台政策的重要消極變量。⑥歐洲議會與民進黨當局之間日漸增多的互動,對中歐關係及兩岸關係勢必產生越來越嚴重的影響。
二、三大議題在台灣與歐洲關係中愈加凸顯
近年來,共享“民主自由”價值、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與聯手推動芯片產業合作三大議題在台灣與歐洲關係中不斷凸顯。
1.共享“民主自由”價值
在歐美看來,中國作為異質性力量的崛起,不僅對自由民主價值觀造成挑戰,而且對歐美一手締造的國際秩序和經濟利益、對西方傳統和生活方式造成挑戰,天然地把中國作為敵手來共同防範,并且已經在安全、經貿、人文領域形成程度不一、層次多樣的協調機制和框架。⑦近年來價值觀外交在美西方對外戰略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尤其是在對華關係中,價值觀外交日漸成為有效協調美西方立場、孤立乃至打壓中國的強有力工具之一。在台歐關係中,價值觀外交是驅動雙方關係維繫和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年來台歐關係基本沿著三個主軸發展,其中之一就是以所謂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普世價值”為基礎的“價值同盟”,包括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所推行的“議會外交”,標榜歐洲對台灣“民主法治發展”的推崇與肯定。⑧歐洲對中國不滿的情緒與所謂的價值觀衝突不無關係,這種衝突多年來干擾著中歐關係的發展,近年來對中歐關係的困擾愈演愈烈。2022年6月7日,歐洲議會全會通過《關於歐盟和印太安全挑戰的報告》,歐洲議會特別指出歐盟與台灣擁有共同價值觀。歐洲議會重申“台灣是印太地區的重要夥伴和民主盟友,并大力支持其民主道路”⑨。歐洲議會還提出“通過將歐盟轉變成為更有效的地緣政治參與者以捍衛和促進歐洲的核心利益和價值觀”,意圖在對華的地緣政治競爭中實現“利益+價值”的雙重政治目標。基於這樣的政策理念,歐洲議會在對華競爭上加強了對中國台灣問題的干涉。⑩
與此同時,台灣當局也加大了推行價值觀外交的力度。2023年,台灣當局打著共同信奉“民主自由”價值的幌子,邀請歐洲議會和德國、西班牙、瑞士、烏克蘭、芬蘭、挪威等國議員訪台,雙方民意代表互訪層級和密度顯著提高。艾達莫娃竄台時聲稱:“台灣和捷克是志同道合的夥伴,在自由、民主和尊重人權方面有著共同的價值觀。”⑪
近年來,蔡英文一再強調,台灣和歐洲國家是理念相近的夥伴,也“共享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2023年年初,蔡英文向歐洲國家喊話,提出進一步加深台灣和歐盟的關係,一起打造具有韌性的民主同盟陣綫。自2020年開始,蔡英文連續四年參加所謂的“哥本哈根民主峰會”。蔡英文在2023年“哥本哈根民主峰會”上發表講話,敦促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夥伴捍衛共同價值觀。
2024年11月18日,賴清德出席“2024投資歐盟論壇開幕典禮”時表示,台灣與歐盟共享民主自由的價值,也是彼此不可或缺的戰略夥伴。當前,面對威權主義擴張威脅,台灣與歐盟除了要一起打造更強健的“民主保護傘”,更要共同建構更安全、更有韌性的“民主供應鏈”。
顯而易見,台灣當局已經將“共享‘民主自由’價值”視為加強台歐關係的主要抓手。
2.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是台灣與歐洲國家關係升溫進程中又一重要議題。2022年5月初,斯洛伐克在一周內接連通過三項決議,支持台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5月23日,德國衛生部長首次明確呼籲台灣有意義地參加世界衛生大會。6月,意大利衆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支持台灣參與世衛組織活動、機制和會議。7月,波蘭參議院外交暨歐盟事務委員會及衛生委員會通過決議案,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
2024年4月,荷蘭衆議院通過一項動議,敦促政府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機構。該提案還呼籲荷蘭政府尋求其他歐盟成員國的支持,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5月,捷克參議院通過決議,要求捷克政府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等的所有會議、機制和活動。這是自2021年以來捷克參議院第四次通過此類決議。
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也已成為歐洲議會涉台議題的重要內容之一。2022年6月,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通過一項涉台修正提案,其中表態支持台灣參加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等國際組織、機制及會議。2023年12月13日,歐洲議會全會分別通過“歐中關係”“歐美關係”及“歐日關係”三項報告案,這些報告案都表示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
值得注意的是,七國集團峰會已連續四年在會後的聯合公報中“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2024年6月,七國集團峰會在意大利普利亞召開,首次在會後發表的聯合公報中表示“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包括世界衛生大會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技術性會議”。11月,七國集團外長會議在意大利菲烏吉舉行,會後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的重要性,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美歐等國家在涉台、“挺台”問題上在不斷加強“協調”,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強調在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特別是世衛組織的活動時,必須遵循一個中國原則。這一原則也得到了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和世界衛生大會25.1號決議的確認。歐洲一些國家力挺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意在虛化掏空一個中國原則,公然誤導國際輿論,挑戰國際社會的一個中國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