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台灣當局推行“文化台獨”的新動向、基本特徵及危害性剖析
http://www.crntt.hk   2025-06-12 11:17:13
  中評社╱題:“台灣當局推行‘文化台獨’的新動向、基本特徵及危害性剖析” 作者:郭宇菲(廣州),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副主任\院長助理

  【摘要】賴清德上台前後,台灣當局在推動“文化台獨”上有系列新動向:闡述其“台獨”文化政見,宣揚以“台南400”為核心的“台獨史觀”,構建“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新論述,繼續通過語言政策和民族政策進行“去中國化”,企圖將台南打造為“文化台獨”的展示基地,積極開展“文化外交”和開展“文化攻勢”等。台灣當局的“文化台獨”在延續蔡英文時期路綫的基礎上,呈現出更加系統化、理論化、激進化和務實化的發展趨勢,其對兩岸和平發展的危害性更加突出。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馬英九時圍繞兩岸關係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了兩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對民族有共同的責任,對未來有共同的期盼,并倡導兩岸同胞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堅定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①。這一重要論述立足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度,深刻闡明了兩岸堅不可分的共同根基,從底層邏輯上對“台獨”勢力所建構的“文化台獨”論述體系進行了有力解構。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台灣島內“台獨”話語環境不斷營造,至2000年民進黨上台後,開始系統、全面的“台獨”話語環境與體系的建構工作,經過四年左右經營,至2004年已在台灣基本上營造起了“台獨”的話語霸權。包括“文化台獨”在內的“台獨”訴求與主張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論述”。②“文化台獨”更被“台獨”勢力所利用,與現實政治緊密相結合,演變為一種文化、教育等意識形態政策性工具,深刻影響台灣民衆的思想,左右兩岸關係的發展方向。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執政期間在文化上推行“去中國化”路綫,企圖在全島鞏固深化與中華文化相對立的“台灣本土意識”,為“台獨”勢力的發展坐大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土壤。這些政策實踐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融入台灣民衆的日常生活之中,通過潛移默化方式影響、重塑台灣民衆的歷史集體記憶和思想觀念,進一步加劇了台灣民衆的歷史認知混淆與國家認同扭曲,對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帶來了深遠的挑戰。

  近年來,大陸學術界發表了一系列學術成果,針對“文化台獨”的發展脈絡、概念內涵、現實表現及其影響與危害進行了多維的梳理和分析。這些研究深入探討了“文化台獨”的實質,并對其荒謬性展開了全面批評③。2024年,賴清德上台,一年來賴當局繼承并延續了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執政時期的“文化台獨”理念和手法,采取了系列新舉措,值得學術界高度關注。

  一、當前台灣當局推進“文化台獨”的新動向

  一年來,台灣當局圍繞“文化台獨”提出了系列新論述新舉措,展現出力圖將“文化台獨”系統化、理論化、體系化、務實化的激進新趨向。

  (一)明確提出系統化的“文化台獨”政見

  觀察賴清德的政治主張與實踐可發現,他從政後一直高度重視文化所蘊含的政治功能,并將文化置於其施政的重要位置,這表明,在其執政期間,“文化台獨”會成為其著力點。要分析賴清德的“文化台獨”叙事,2023年10月13日他以參選人身份在第5場“國政願景發表會”上發表的“文化永續,世界台灣”為主題的演講,展現出他在“文化台獨”政見上的系統性論述,是不可忽視的文本。

  他宣稱,“文化是國家靈魂”,也是帶動台灣進步的原動力,“經濟使國家強大、文化使國家偉大”。他提到,擔任台南市長時推動的四項城市建設,首要任務就是將台南打造為“文化首都”。在擔任“行政院長”時,他在“施政報告”中表示,第一個方向就是構建“文化台灣”。可見,他的論述從將台灣作為“國家”的底層邏輯出發,闡明了文化的重要性,彰顯其“文化台獨”的本質。

  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文化深化台灣”的五大方向:深化對台灣的認同,深化對“國家”的團結,深化對自由、民主、人權的信仰,深化印太和平守護者的角色,深化台灣邁向世界、迎向未來。這一系列主張顯示出他對文化在“台獨”中獨特功能的理解:文化不僅有助於深化“台獨”認同,還能增強“台獨”的凝聚力,促進與西方普世價值的共通,并在地緣政治中發揮作用,有利於對外交流,贏得國際認同和發展空間。

  為實現以上理念目標,他進一步提出了“兩個承諾、八項主張”的文化政見。兩個承諾分別是:在任內,當局每年度必將寬列文化預算并持續提高;推動跨域文化治理,強化“行政院文化會報”機制,落實“文化基本法”保障文化權。八項主張依序是:推動系統性文化保存奠立文化根基;復振“國家語言”,促進多元文化社會共融;促進“藝術振興”,厚植“國家軟實力”;推動博物館再升級,展現台灣文化視野;建構“地方文化區域治理”,發展地方文化特色;強化藝文工作者權益保障;壯大台灣文化內容發展“台流經濟”;建構文化傳播體系,讓台灣文化走向世界。“兩個承諾、八項主張”是將蔡英文當局2019年出台的《文化基本法》轉化為體系化的戰略目標和行動舉措,形成了具有戰略性、系統性和操作性的文化政策方案。

  賴清德上台前提出的“文化永續 世界台灣”的文化政綱,充分彰顯其“文化台獨”的立場。預計以“兩個承諾、八項主張”為核心開展“文化台獨”活動,將成為台灣當局的施政重點之一。

  (二)構建以“台南400”為核心的“台獨史觀”與“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的新論述 

  “台灣人”身份認同和“台獨史觀”是堆砌“文化台獨”話語體系的兩大基石,當前台灣當局延續以往民進黨當局的做法,并提出了更為激進的新論述。

  “台獨史觀”的本質是建立在虛構和扭曲的歷史叙述之上,旨在分裂國家、激發兩岸的仇恨與對立④,是支撑“文化台獨”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文化台獨”的歷史觀主要包括史明的殖民史觀、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及陳芳明提出的“後殖民史觀”等⑤。長期以來,在“同心圓史觀”等“台獨史觀”框架指導下,民進黨當局漸進、有步驟地進行了“台獨史觀”的教科書修改:李登輝、陳水扁時期就通過“去中國化”的台灣中學歷史教科書編纂,在歷史課程設置和教材編寫上將“台灣史”與“中國史”分開,并大量壓縮“中國史”內容和教學時間⑥。蔡英文任內更是推行“108課綱”,將歷史教科書抹去的“中國史”置換成“東亞史”,至此台灣的歷史教育已經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去中國”的“台獨史觀”了⑦。

  與蔡英文時期相比,當前台灣當局在“台獨史觀”的論述及實踐上不斷朝激進化方向升級。賴清德520就職演說拋出的“台南400”論述,重構了台灣歷史叙述的時空坐標,所構建的“台獨史觀”更加激進、影響更為惡劣。他提到“1624年,台灣從台南出發,開啓台灣全球化的開端。站在‘台南400’的歷史時刻……”。他將荷蘭殖民者1624年侵占台灣的歷史,美化為“開啓台灣全球化的開端”,公然將掠奪台灣資源的西方殖民者視作“祖先”,這是一種典型的“台獨史觀”論述,企圖割裂島內的中華文化根脈,消解台灣民衆的中華民族認同,進一步擴大其“台獨意識”形態的民意基礎⑧。這一“台南400”新論述,比史明提出的“台灣自古以來不屬於任何國家”、將所有統治過台灣的政權——包括殖民者、鄭成功政權、清朝與國民黨——統稱為“外來政權”的史觀,杜正勝的以台灣為中心、對外認識世界與歷史所構建的“同心圓史觀”,以及陳芳明將1987年國民黨解除戒嚴後的歷史定義為“後殖民時期”等論調,更具顛覆性與煽動性。更值得警惕的是,相較於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主要通過調整歷史教科書課綱等方式,以較隱蔽的方式推動“台獨史觀”,台灣當局藉“台南400”之名,精心策劃并大張旗鼓地舉辦了一系列慶典、旅游、美食、文化等活動,并大肆宣傳推廣,將“台獨史觀”實踐滲透進社會各層面,擴大了其傳播範圍,使其影響更加深遠。

  在台灣政治“本土化”的過程中,“台獨”勢力為了實現其“獨立建國”的目的,不斷建構出所謂的“台灣民族”“新台灣人”等概念⑨。因特殊歷史經歷,台灣民衆形成複雜的“台灣意識”,被李登輝、陳水扁當局引向“台獨意識”,由於台灣社會公然支持“台獨”有限,為擴大支持率,將“台獨意識”包裝改造為“台灣主體意識”,企圖使其變成全體台灣人的意識,具有很大欺騙性,也很有市場。“台灣主體意識”是李登輝執政的十二年期間,精心製造的一種新的“台灣意識”,陳水扁執政後又繼續加以鍛造,核心是塑造一個台灣的“國族觀”。它的基調是:凡生活在台灣、認同台灣的人都是新台灣人,新台灣人是台灣的主人,台灣是一個事實“獨立”的國家,台灣的利益與命運應該由2300萬新台灣人決定⑩。

  當前台灣當局在繼承“台灣主體意識”路綫的基礎上,提出了國家認同的新論述。賴清德520就職演說中所闡述的觀點,充分暴露其務實靈活的“台灣國家認同”立場:“全體國人不分族群,也不論先來後到,衹要認同台灣,都是這個國家的主人。無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或是台灣,皆是我們自己或國際友人稱呼我們國家的名稱。”這一論述繼承“台灣主體意識”的內核,企圖包裝成具有廣泛包容性的“台灣認同觀”,表面上淡化血緣、地緣和政治派別的區分,轉而以抽象化的“台灣價值認同”來凝聚大多數人,并將其與“台灣作為國家”的認同深度捆綁,極具煽動性和迷惑性。2024年7月21日,在民進黨全台代表大會開幕式上,賴清德向全黨提出建立國家認同、深化民主憲政、保障自由人權三大目標,并首次明確提出了“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的概念。他宣稱,將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要盡力“讓全國人民認識台灣自己的歷史文化”,建立“生活在台灣的2300萬人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身份認同,凝聚每一份力量,“讓國家認同,不再成為外部分化、內部對立的破口,而是團結人民的力量”。賴清德提出的“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概念,更明確地賦予其“認識自己歷史文化”“命運共同體”等內涵,并巧妙植入“團結”“不分化”的身份認同政治意義。相比於以往隱性的“台灣主體意識”“國家認同”等“台獨”身份認同論述,賴清德通過叠加“台灣主體性”和“國家認同”兩個概念,顯露其剝去“台獨”隱性論述外衣、公開宣揚“台獨”的政治野心。

  (三)挪用多元文化主義,透過語言政策和“民族”政策進行“去中國化” 

  一年來,台灣當局延用民進黨近年來以多元文化主義進行“去中國化”的手法,以抬升閩南話作為“台灣台語”、推崇“各族群語言平等發展”、“保護原住民族文化”為名,精心包裝“文化台獨”的政治企圖。

  西方的多元文化主義,一直被民進黨當作其文化政策的理論包裝。在多元文化主義旗號下,推行“國語多元化”政策和“鄉土語言教育”⑪。自陳水扁首次當選台灣“總統”以來,民進黨力推鄉土語言教育政策,讓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正式進入學校課程教育。蔡英文時期更是大力推行“語言台獨”路綫。2017年,頒布《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規定原住民族語言為國家語言;2019年,頒布《“國家”語言發展法》,將閩南話(台語)、客家話、普通話、原住民族語、手語等都籠統歸為“國家語言”,客觀上將普通話的地位從原先的“國語”降至與其他漢語方言及少數民族語言相同的地位。

  台灣當局繼續延用多年以來奉行的多元文化主義,出台相關政策,不斷抬升閩南話作為“台灣台語”、推崇各族群語言平等發展、進一步強調保護原住民族文化。賴清德選前聲稱要推動建設“台灣語言發展研究中心”。2024年6月27日台灣“行政院”通過台“文化部”提出的“國家語言研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提交台立法部門審議。該草案規劃成立所謂的“國家語言研究發展中心”,宣稱將以此“作為推動國家語言保存、研究及交流之專責機構,促進語言文化的傳承、復振及永續發展”。此外,台灣當局大力推進“語言正名”策略。2024年6月,台灣“教育部”頒公告稱,將閩南語、客家話的能力認證考試更名為“台灣台語”、“台灣客語”能力認證考試。這一波操作是落實2022年台灣“行政院”將《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規費收費標準》修正為《台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規費收費標準》的決定,以及台灣“教育部”關於“將閩南語正名為台灣台語”盤點工作的表態意見。2024年7月21日,在民進黨全台代表大會開幕式上,賴清德更是全程用所謂的“台灣台語”致辭,以顯示“台灣台語”的地位。台灣當局加速推進民進黨的“台獨”語言政策,再次顯示“語言台獨”在其“台獨”議程中的核心地位,結合民進黨一向以“南島語族”名義的“去中國化”戰略,及近年來的新南向政策和2030雙語政策,預計語言議題會持續成為台灣當局推進“文化台獨”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台灣民進黨當局積極利用台灣“原住民”所具有的南島語族特徵和文化符號,構建“台灣主體性”,切割兩岸歷史和進行漸進式“台獨”。自2016年以來台灣當局推出的“原住民”族群文化政策,以圖構建“原民史觀”、強化“原住民”的土地權益和語言傳承、利用南島文化關係網絡開拓地緣政治“外交”空間⑫。

  台灣當局沿襲民進黨在“原住民族”議題的理念和手法,不斷強化以保護原住民族文化為名,推行語言和文化多樣性政策,試圖通過法律和政策的調整,為其加快“台獨”議程服務。2024年5月通過的《姓名條例》修正草案,允許原住民族根據自己的文化和習俗使用傳統姓名,并使用原住民族文字進行姓名登記,這一舉措表面上體現對原住民文化的尊重,實則通過文化認同強化“台灣主體性”的概念;在2024年8月1日的台灣“全國”原住民族政策高峰會開幕式上,賴清德提出復振原住民族語言、增進原住民族健康、保存原住民族文化、培養原住民人才、促進原鄉部落永續發展等五大方向的“原住民族政策新藍圖”。他提到,推動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的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列為“國家語言”,以示其重視民族正義。他宣稱“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有原住民族文化,台灣文化才會完整”。台灣當局雖表面關注民族權益,將原住民族文化視為台灣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實際上更進一步將原住民族文化與“台獨”核心思想緊密捆綁,藉此強化台灣作為“國家”的獨特身份、強化“作為國家”的台灣“獨立文化體”立場,實質上是在以“台獨”理念構建并包裝原住民族政策,推動“台獨”議程。

  (四)企圖將台南打造成“文化台獨”的展示基地,積極開展“文化外交”和“文化攻勢”

  台灣當局藉助民進黨長期經營台南的深厚基礎,特別是賴清德利用2010年至2017年擔任台南市長所積纍的政治根基,精心策劃了有關“台南400”論述,并組織了一系列文化活動,企圖將台南打造成為展示“文化台獨”的重要基地。賴清德520就職演說明確將“1624台南”作為台灣全球史開端的時空標志,并首次移師台南舉辦“總統就職國宴”;據媒體報導,賴清德在台南任市長期間所建的兩座市級美術館,在2024年升格為“台南國家美術館”。至此,台南市已擁有“國立台灣文學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分館”“台南國家美術館”四座所謂的“國家級”博物館;此外,自賴清德勝選後尤其是就職以來,有關部門以台南為據點舉辦各種慶典和交流峰會,并推出各種台南文化宣傳活動,包括2024年2月的“2024台灣燈會”、6月下旬的“台灣文學國家沙龍”、7月底的“第10屆台日交流高峰會”、7月至9月的“台灣文化創意展”、10月至11月的“台灣設計展”,以及12月以“台南400囍事滿載”為主題的“府城摩登大游行”等等。在8月初舉辦的台灣美食節上,賴清德推薦台南牛肉湯,而“第10屆台日交流高峰會”也安排台南特產攤位展售及鼓術等傳統技藝表演。“中華文化總會”發布《匠人魂》有關台南古法煉糖的記錄片,宣傳台灣的“甜蜜”記憶。2024年,以所謂的“台南400”為噱頭,各種以“文化台獨”為內核、以歷史與文化名義包裝的活動層出不窮,台南曝光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台南已成為賴清德當局推行“文化台獨”政策的橋頭堡。 

  除了向所謂的“邦交國”展開“文化外交”,台灣當局還巧立名目,藉各種機會向全球傳播“台灣文化”。2024年7月20日,台灣當局舉辦并邀請駐台國外嘉賓出席“2024總統府音樂會-自由之力”;推動《鬧壽》等4部台灣“戲曲新編”於7月底在巴黎“文化奧運”亮相,為奧運注入所謂的“台灣文化”及“台灣精神”。文化已成為賴清德當局爭取美西方國家和國際社會支持的重要資源,預計台灣當局將通過更多實質性舉措,來實現其“讓台灣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標。

  與此同時,台灣當局還不斷以“自由民主”、反“文化統戰”話語開展文化攻勢,抹黑中國大陸。包括:賴清德公開表態“要提醒自己用民主凝聚共識,以自由回應專制,以勇氣面對威權擴張”。2024年5月下旬多位台灣藝人表態支持統一事件,民進黨當局誣稱這些藝人“被中共脅迫”。台灣當局利用政治資源製作“文化台獨”影視劇,利用影視等文藝手法渲染“台獨”理念、製造緊張社會氛圍,例如預計在2025年播出的《零日攻擊》,其虛構大陸進攻台灣的劇情,渲染“抗中保台”理念,製造“仇中、恨中”的社會氛圍,以此強化台灣民衆對“台獨”的價值認同。

  二、當前台灣當局推行“文化台獨”的基本特徵與危害性

  一年來,賴清德當局的“文化台獨”理念與實踐已呈現出鮮明的邏輯進路,凸顯出其強烈的“台獨”野心和“務實台獨工作者”風格。第一,賴當局繼承并不斷升級民進黨在教育、文化、語言、民族政策等領域的“文化台獨”基本路綫,并推出具體政策予以落實與保障;第二,在蔡英文“文化台獨”2.0的基礎上,賴清德當局推陳出新,其“文化台獨”論述愈加系統化和激進化,同時,其“文化台獨”相關政策也趨向實用化,更具備操作性;第三,台灣當局將西方民主自由話語和反威權話語植入“文化台獨”之中,以此對接西方反華勢力的共同話語體系,在此過程中力圖將“台獨文化”推向世界,以此爭取國際社會理解、同情與支持。在複雜多變的國際關係和地緣政治格局下,“文化台獨”的國際動員能力與國際影響力有可能進一步增強。

  “台獨”勢力認識到“法理台獨”的陰謀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得逞,因此衹能寄托於更隱蔽、更長期的“文化台獨”路綫,企圖通過影響塑造台灣的思想、價值、觀念及日常生活,在台灣民衆心中深植“去中國化”、“仇中”的思想觀念,徹底根除台灣民衆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此通過漸進方式為實現“法理台獨”服務。在“台獨”勢力操弄“文化台獨”的背景下,尤其是賴清德上台後,台灣社會意識形態被“台獨”勢力進一步扭曲與裹挾。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公布的“台灣民衆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1992-2024)”⑬顯示,自2007年後認同“台灣人”的比例開始超過認同“都是”(都是“台灣人”和“中國人”)的比例,且兩者差距不斷擴大。近五年(2020-2024年)認同“台灣人”的比例,最低是2023年的61.7%,但2024年已反彈至63.4%,為該調查的歷史第2高位;排在第二認同“都是”的比例則從2023年的32%下降至2024的31%,在其他選項沒有大的波動下,顯然,原先支持“都是”的民衆流向了認同“台灣人”。而認同“中國人”僅有2.4%。同時,該中心公布的“台灣民衆獨統立場趨勢分布(1992-2024)”顯示⑭,2023至2024年,民意支持最多的選項“永遠維持現狀”從33.2%快速抬升至34.1%,排第二的選項“維持現狀再決定”從27.9%快速下滑至26.4%,而排第三的選項“偏向獨立”則出現從近五年谷底的2023年的21.5%,抬升至2024年的22.5%,在其他選項比例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顯然是部分原本支持“維持現狀再決定”的群體轉投到了支持“偏向獨立”的陣營。這兩項民調數據顯示出的趨勢,可從某種側面反映出台灣當局操弄“文化台獨”對台灣民衆帶來的認同影響及對兩岸和平發展的危害。

  三、結語

  “文化台獨”在台灣島內影響日益加深、危害持續增強。為此,應高度重視“文化台獨”發展態勢,在法律政策、文化思想、交流宣傳等方面切實構建起有效的反制體系。

  要認識到 “文化台獨”并非憑空產生,而是長期以來有關“台獨”勢力對台灣語言、歷史、民族、教育等領域具有“台獨”傾向學術成果的政治化包裝與提煉。除依法懲治手段外,反制“文化台獨”的關鍵首先要從學理上進行系統而深入的批評解構,批揭其理論的荒謬性和危害性,同時要形成一套台灣普通民衆和國際社會聽得懂、聽得進的話語進行傳播。所謂的“文化台獨”背後已形成一套學理體系,通過學術研究對其進行批駁與解構是一項長期且基礎性的工作。應堅持“五個共同”“四個堅定”的方針,聯合台灣本地研究機構,深入揭示并批判“文化台獨”的理論依據,系統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的兩岸文化研究,推出具有廣泛國際學術影響的標志性研究成果。

  此外,應出台更加便捷的“雙向”交流政策,緩解當前兩岸學術交流的難題。進一步支持台灣青年赴大陸學習、交流與就業,增進他們對大陸的理解與認同。創新宣傳方式,應利用小紅書、抖音、微博等新媒體社交平台,積極推廣內地優秀影視作品,展示兩岸共同的歷史與文化,切實增強台灣民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堅定維護中華民族文化、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是兩岸人民的廣泛傳統共識。這一共識不僅深植於歷史和文化的共同根基之中,也體現在兩岸人民對家園的共同情感認同中。兩岸人民的共同文化認同,不僅體現在語言、藝術、節慶等日常生活層面,更深刻地融入到對未來和平發展的共同願景中。因此,無論“台獨”勢力如何操弄“文化台獨”,試圖通過斷裂文化、教育、歷史等領域來製造台灣民衆在認知上的分裂,都難以實質上撼動這一根本的文化共識。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身份認同視閾下的粵港澳大灣區語言規劃研究”(20CYY009)。

  注釋:

  ①習近平會見馬英九一行 王滬寧蔡奇等參加會見[N],人民日報,2024-04-11(1)。

  ②徐博東、陳星,論“台獨”話語霸權的建構[J],台灣研究,2004(6):4-9。

  ③⑤劉奎、陳子倩,海峽兩岸“文化台獨”研究的文獻綜述與研究展望[J],台灣研究,2024(1):98-110。

  ④鑄牢民族認同,共促民族復興——2024年兩岸關係研討會綜述[N],人民日報,2024-08-23(4)。

  ⑥朱漢國,簡析台灣地區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與教材編寫[J],台灣歷史研究,2022(2):79-88。

  ⑦謝大寧,從“獨台史觀”到“台獨史觀”——評台灣地區新歷史課綱[J],台灣研究,2018(5):7-13。

  ⑧《學者:賴鼓吹“台南400年”是“台獨”史觀》,大公報(2024-05-28)[2025-01-26],https://www.takungpao.com/news/232110/2024/0528/975711.html。

  ⑨趙凱,台灣青年世代身份認同困境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16(6):89-95。

  ⑩章念馳,要重視對“台灣主體意識”的研究與引導[J],中國評論,2006(6)。

  ⑪李行健、仇志群,“文化台獨”在語言問題上的表現及其政策思考[J],台灣研究,2017(1):13-20。

  ⑫張嘉馨、鄭振清,族群文化政策與地緣政治傾向:台灣當局利用“原住民”構建“台灣主體性”的文化政策分析[J],台灣研究,2022(6):100-110。

  ⑬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台灣民衆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1992年06月~2024年12月)[EB/OL],(2025-01-13)[2025-01-28],https://esc.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7804&id=6960。

  ⑭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台灣民衆統獨立場趨勢分布(1994年12月~2024年12月)[EB/OL],(2025-01-13)[2025-01-28],https://esc.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7805&id=6962。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4月號,總第328期,P76-82)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