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以中華文化推進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
http://www.crntt.hk   2025-06-12 10:50:37
  中評社╱題:以中華文化推進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 作者:何慧俐(台灣),天津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天津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海峽同文書院副院長

  【摘要】兩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民族有共同的責任、對未來有共同的期盼。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來把握兩岸關係大局。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根與魂,是兩岸關係中最天然的聯結、最深沉的力量,也是最牢不可破的紐帶。兩岸應該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建設共同精神家園。

  中華文化在推進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當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情感層面上要觸動人心,最重要的是要從思想層面上著手,而“文化”正是連結彼此的內心思路、促進兩岸心靈契合的最佳砝碼。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文化的作用,強調“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化是家國民族靈魂之所繫,唯有強化文化的力量,才能在思想心靈上達到真正的一致性。

  一、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論述進程

  1.兩岸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需強化同胞對這方面的認知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3年2月會見連戰一行時表示,大陸始終從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來把握兩岸關係發展方向,大陸和台灣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①同年6月,習總書記會見吳伯雄一行時指出,要積極促進兩岸同胞在厚植共同利益、弘揚中華文化的過程中,增進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②,增強民族自豪感。

  2.兩岸同胞命運與共,要共同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

  2014年2月,習總書記會見連戰時強調,兩岸同胞命運與共,彼此沒有解不開的心結。③兩岸同胞雖然隔著一道海峽,但命運從來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

  2015年5月,習總書記會見朱立倫時指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歷來是命運與共的。兩岸是割捨不斷的命運共同體。④國共兩黨應該加強交流,共同開創兩岸關係未來、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

  3.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

  2016年7月,習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⑤兩岸雙方應該胸懷民族整體利益,攜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打拼。

  2017年5月,習總書記致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成立10周年的賀信強調,兩岸是割捨不斷的命運共同體,⑥增進同胞福祉和親情,把民族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同年10月,習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提到,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⑦大陸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

  4.兩岸同胞是命運共同體,要以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3年11月,習總書記向兩岸企業家峰會10周年年會致賀信表示,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兩岸同胞是命運共同體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兩岸同胞共同奮鬥。

  2024年4月習總書記會見馬英九一行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⑨兩岸同胞要堅定中華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

  推進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三項重要意義:

  1.瓦解“台獨”“去中國化”的謬論

  為了切割兩岸的血緣關係,“台獨”勢力企圖以所謂的“台灣民族論”將台灣同胞與中華民族區分開,從血緣上“去中國化”,認為台灣已形成異於中華民族而成為單一的“台灣民族”、因此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台灣文化也不屬於中國文化。但在事實上,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在血源與文化上是分不開的,中華傳統文化也一直深植於兩岸的人心之中,是不容單方面一筆抹煞的。

  2.為統一後的台灣治理打好基礎

  凝聚兩岸同胞的共同體意識,應從推進“兩岸命運共同體”出發,藉此纍積促進兩岸關係統一的軟實力,再將這股軟實力與政治、軍事等硬實力,相結合成巧實力,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更為順暢,未來統一實施“一國兩制”時,可減少很多阻力。

  3.強化兩岸同胞歸屬感與向心力

  歸屬感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基於“文化認同”的民族意識是形成國家歸屬感的前提。宣導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可以增進人民對於國家的歸屬感與向心力,因此應該不斷強化文化認同,進而增加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意識。

  三、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在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兩岸關係的核心問題,主要在於兩岸對中華文化與民族的認同;有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才能對中華民族認同,並有利於台灣未來“一國兩制”的發展,才有行穩致遠的機會。

  可以從內在和外在因素來看待認同:

  1.從內在因素來看,兩岸認同是對“民族”的認同

  大陸始終強調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是血脈相連、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因此始終以“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的態度,致力推動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促進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但是台灣同胞對於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認同,逐漸因為“去中國化”而有了不同的認知,這一點必須從“文化”和“交流”著手,才能使“民族意識”的認同更為鞏固。

  1949年國民黨遷台,為了在台灣去除日本殖民殘餘,強化台灣同胞的中國認同,展開了各項文化運動與精神動員。1960年代中後期,還發起了以宣揚中華文化為主要內容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目的就在使台灣民眾能深切認識祖國,進而激發台灣百姓摯愛祖國、傾向祖國的熱忱。

  在兩岸文化認同上,可以再次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從“語言文字教育”樹立先聖先賢嘉言美行及典範人物事蹟;從“歷史地理教育”幫助台灣同胞認識大陸山川文物的富美,來激發台灣百姓對大陸的繁榮昌盛感到驕傲的榮譽感、認同感、歸屬感。

  兩岸交流應該繼續深化擴大,讓更多台灣的青年學子有機會到大陸親自感受並參與相關經濟、社會、生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建設,將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連接起來,形成兩岸命運共同體,如此可以加速兩岸融合的步伐,為打造共同的美好生活而持續努力。

  2.從外在因素來看,兩岸認同是對“制度”的認同

  “一國兩制”的最大前提是:要先承認“一國”,才有 “兩制”可談。所以從1992年的“九二共識”開始至今,大家多圍繞在對於“一國”做討論,較少從“兩制”的方案上,做較深入的規劃。但是,台灣對“一國兩制”最大的疑慮在於不知道“統一後的台灣”是什麼樣的情況,所以在不確定性較大的情況下,多數台灣人會趨向保守,選擇“一動不如一靜”。

  事實上,如果對“兩制”台灣方案能有較為具體的規劃,台灣同胞也能適時提出自己的需求,構建一個對於兩岸最有利、最具發展性與前瞻性的方案,應該會比衹談“一國”的定義,在台灣更具有現實層面的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提到“一國兩制”時,提出五個“充分”,也就是:“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會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和感情。⑩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統一後,台灣同胞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的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

  台灣同胞應該掌握好現階段的機遇,以這五個“充分”作為當下兩岸探索“兩制”台灣方案遵循的準則,提出具體可行的兩岸共存共榮方案,共同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才能早日達成國家完全統一,讓百姓都過上更美好富足的生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