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學科建設:從尋求合作轉向需求合作。QS公布的2023年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亞洲地區有四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院校學科進入全球排名前十,為新加坡19個、中國大陸8個,日本3個、中國香港3個,台灣高校無一上榜。台灣高校學科進入全球前50名的從2022年的12個降至2023年的6個,分別是台灣大學的“古典學與古代史”、台灣師範大學的“教育學”、台北醫學大學的“護理學”(與高雄餐旅大學的“餐旅暨休閑管理”并列)、政治大學的“古典學與古代史”、台灣大學的“社會政策與行政”⑥。雖然任何大學排名和學科排名都會存在爭議,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岸在學科布局和發展上存在差距。
相比於台灣地區本科高等院校的學科建設,在軟科發布的2024“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福建高校共有9所高校的95個學科榜上有名⑦。位於中國頂尖學科(前3%)的有4個,位於排名前7%的學科共有15個,排名前12%的學科共有28個,統計顯示,福建的優勢學科有海洋科學、工商管理學、化學、應用經濟學、生態學、統計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林業工程、水產、電子科學與技術等等,根據福建省“十四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福建將“圍繞集成電路、材料科學、人工智能、智能製造、海洋科學、現代農業科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重大傳染病精準防控、中醫藥傳承創新等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領域,建設一批高水平學科創新平台和前沿科學中心”⑧。要推動閩台具備相對優勢學科所在的大學主動開展互動,申請設立學科專項資金和渠道,賦予一定的學科合作自主權,在規避敏感領域和背景因素基礎上,以“海、陸、空、網”等任何媒介,以活動、座談、研討等任何方式實現對話,單純在學科領域加強交流,以強勢學科掌握對話主動權,適度開設台灣青年有興趣的學科、專業和課程,創造更多閩台高校學科融合需求。
(三)科學研究:構建產教融合的閉環結構。閩台高校在推動科技發展上的貢獻率差別較大。2022年,福建獲得國家專利16215項,其中高校專利約占23%,約3700項。按照數量較多的領域統計,福建專利大多集中在數據處理、電池、數字信息傳輸、電子商務和管理系統、半導體器件等上面,這些領域的專利數量均超過或達到600項;相對劣勢的領域為數字信息傳輸、鐵路船舶與航空、發動機與泵、一般車輛、通信傳輸系統、醫學診斷與外科。台灣地區在2022年獲得的專利6172項,高校專利僅占約1%,台灣專利具有優勢的領域是:半導體製造、半導體集成電路、半導體元器件、光學與攝影、計算機一般部件等,劣勢領域為:鐵路船舶與航空、數據庫與信息檢索、人工智能、管理系統與電商等。從專利對比上可以看出,閩台產教融合的潛在優勢劣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進行互補。
科研合作是實現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標志,是最為直接高效、可以形成依賴的重要方式。受台灣當局政策與疫情影響,閩台高校間的學術交流舉步維艱。2023年10月,廈門大學應金門大學之邀,開展了為期兩天的兩校專業學術交流,標志著閩台高校學術交流新趨勢。福建高校,特別是與台灣高校有相同研究領域且科研水平相對較高的高校,要主動發揮人才密集、平台建設、學科齊全、基礎學科深度發掘和新興學科交叉融合等優勢,重點圍繞兩岸高端科技、經濟產業、民生需求等領域的科研薄弱項,開展項目合作、聯合攻關、協同創新,推動合作產業、重大項目、成熟項目、未來項目的再次升級,構建形成“產業需求為前提、科研合作為抓手、成果轉換為橋梁、經濟反哺為動力”的全過程閉合產教融合新鏈條,促進閩台產教深度融合、深度依賴。
(四)師資建設:將規模紅利轉換為融合紅利。台灣“少子化”導致高校“財政不穩——擴招——生源質量下降——辦學質量下降——民衆失望——生源流失——財政收入更困難”的惡性循環。台灣立法機構於2022年出台“私校退場條例”,加速迎來台灣高校停辦潮,若以目前台灣高校的生師比計算,未來8年將有超過6000名教師失業,約40所私立大專院校退場。加上財政投入力度不足,造成台灣高校教師獲得感不够充實。據台灣當局勞動事務主管部門2023年6月統計,台灣近5年有4%(約5.68萬)的大專院校畢業生選擇出境發展,其中21%來大陸就業,台灣人才登陸迎來新一輪高峰。
對於台灣高校發展困境和高層次人才就業趨勢,福建高校要適時開放更多的融合紅利。近年來,福建高校超前布局、搶抓時機、敢於作為,例如有的高校就以全職、兼職形式引進100多名台灣教師,在大陸高校中位居前列,并以部分入編、提供更優條件等形式留住人才,引才留才做法具有一定前瞻性。鼓勵福建所有高校籌備設立台灣師資庫,充分發揮福建的地緣學緣優勢、學科對口優勢、就業創業優勢,主動聯繫、多形式聯繫台灣高校,加大台灣高學歷教師、高層次畢業生的引進力度,支持台灣退休的高校教師、科研人員來福建任教,探索建立全職引進、客座教授、短期聘任等多種形式并存的聘用制度,形成與其他師資有別的管理制度。另外,福建高校要堅持按照“一人一策”方式引進台灣高層次人才,承認其在台工作年限以及教學、學術成果,納入本校職稱評聘、評優評先範疇,同時,鼓勵台灣高層次人才攜帶家屬到福建安家,視條件給予配套安置,打造各種類型的引人、留人、用人平台。
三、福建高校服務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的實踐路徑
高校的對外影響力彰顯在社會響應、文化傳承和國際化辦學上。福建可以以高校辦學影響牽引,有目標地引導社會力量服務對台工作,深化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有意識地為促融促統創造更良好的周邊國際環境。
(一)聯動增效:多部門協同。通過高校在社會上的良好信譽和廣泛影響力,帶動各相關職能部門釋放更多政策紅利。各個政府職能部門要用好高校的橋梁作用,發揮好高校在人才、科研、育人等方面的“海綿”效應,推進閩台常態化交流,構建形式不同的交流融合機制和台胞接納機制,出台各項針對性的惠台政策,如對台灣人才在福建高校的待遇進行單列,給予高校相應待遇補貼和政策傾斜,減輕高校額外引進師資的財政負擔;鼓勵福建高校選派優秀的學生前往台灣進行定向進修,在赴台學習中給予各方面支持,并對有台灣進修經歷的高校畢業生回閩就業方面給予肯定鼓勵和優先支持。福建高校中的各民主黨派要加強發揮參政議政的政治職能,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邀請台灣各界人士來福建高校參觀交流。在閩台高校之間、企業之間聯合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對聯合申報的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和課題給予必要的關注和支持,助推閩台共建“行業產教融合體”。
(二)情感認同:以文化感染。如何運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推動兩岸民族認同,是高校履行文化傳承基本職能、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課題。兩岸民族認同來源於文化認同,文化認同的基礎是歷史認同。2019年9月“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框架下討論”的新版台灣高中歷史教材進入課堂,其本質是“去中國化”和“教育台獨”,賴清德更是鼓吹台灣文化所謂的“主體性”,妄圖建立台灣文化的獨立和自治體系,把“去中國化的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并列,促使近30年來的“文化台獨”再一次升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閩南文化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福建高校要把閩南文化、客家文化作為勾畫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同心圓的核心內容,在兩岸青年之間弘揚中華文化,聯合兩岸文化領域專家,推出更多的教材、專著、青年讀物,開展中國史研究,建立地方文化交流中心,組織開展“尋根之旅”和族譜對接工作,共同推動宗親、鄉親、姻親、民間信仰等領域文化傳承創新發展,“在兩岸文化、知識高質量的融合交流之下,有機會逐步清洗兩岸知識精英中學術被殖民的心態”。⑨
(三)創新渠道:國際化辦學。2016年,台當局為了擺脫對大陸的依賴,推出了“新南向政策”,教育“新南向”是其中重要一環。但隨著“少子化”愈演愈烈,台灣高校整體辦學質量下滑,在東南亞的招生優勢正在消失,兩岸高校合作迎來新階段和新機遇。福建高校要將辦學發展構想融入國家需求和國家戰略,在國際化辦學中有指向性地為國家需求服務,如轉變閩台高校合作渠道,可以將合作辦學、共建平台和舉辦交流活動設在港澳地區或“一帶一路”國家。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推動與所謂“新南向”目標國家的高校合作,積極做大做強與東南亞高校的漢語教育和中國史教育辦學合作,建立閩台高校與東南亞高校、科研團體、社會組織之間的實際聯繫,形成多方合作;建立國際交流組織,與東南亞高校結成聯盟,台灣學生無論在聯盟中的任一高校畢業,均可獲得聯盟各高校承認的學歷;依靠東南亞僑領力量,濃厚閩南文化、客家文化氛圍,弘揚一個中國理念,對台灣教育“新南向”進行抵制。
在推動兩岸融合發展過程中,福建高校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建議國家有關部委、福建省委省政府以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優化和暢通閩台高校融合發展渠道,大力支持兩岸交流互動,并對福建高校辦學的內涵建設和開放外延進行有指向的指導,進一步整合高校的黨建、思想政治、統戰、意識形態、團學等工作,加大環境營造和政策支持力度,推動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論述在福建高校的貫徹落實和創新性實踐,將福建高等教育打造成兩岸融合發展的示範領域。
注釋:
①吳岩:中國式現代化與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22年第11期,第23頁。
②張文東、雷培梁、孫柏璋、林曉萍: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高等教育支撑體系探略[J],中國高教研究,2022年第2期,第84頁。
③台灣多所高校QS亞洲大學排名下滑 或受新生注册率走低影響,中國新聞網,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4/11-06/10314698.shtml。
④金晨:招生難!台灣高校遭遇多重隱憂[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04月01日:第四版。
⑤⑥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台灣地區135項名次下滑,中國新聞網,https://www.chinanews.com/gn/2023/03-24/9977728.shtml。
⑦我省9所高校95個學科上榜,福建省人民政府網,http://www.fujian.gov.cn/xwdt/fjyw/202411/t20241112_6564809.htm。
⑧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福建省“十四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福建省人民政府網,http://fujian.gov.cn/zwgk/zxwj/szfbgtwj/202109/t20210930_5699776.htm。
⑨楊開煌:“後”時代的兩岸大學融合的思考[J].台灣研究,2022年第1期,第10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1月號,總第325期,P66-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