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發布了通用人形機器人硬件母平台“天工”後,國地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今年3月又發布了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開物”。中心總經理熊友軍表示:“‘慧思開物’平台將為人形機器人配備‘大腦’和‘小腦’,在完成相關場景的訓練之後,機器人完成應用部署的時間可以大幅降低。我們已在特種危險作業、智能製造等場景中進行機器人替代人作業的測試,未來還將積極探索更多應用場景。”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星動紀元創始人陳建宇表示,通用機器人一定要跟物理世界打交道,通過預訓練提高它對物理世界的理解,以此提升它的泛化能力和性能。
2024年,工信部等7部門印發《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智能製造、家庭服務和特殊環境作業等領域有望首先應用人形機器人作業。
近日,北京發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力圖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設立了總規模1000億元、存續期15年的政府投資基金,重點支持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未來產業領域;廣東、四川、山西等多地政府工作報告都對包括人形機器人在內的未來產業做了重點布局。
北京市經信局副局長蘇國斌表示,北京已將具身智能確立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方向。“現在,我們已經初步形成了‘大腦-小腦-本體’協同創新的技術路徑,具身智能技術正處於從實驗室研發向規模化應用轉化的關鍵階段。”
業內普遍認為,中國多年來在機器人產業鏈各環節的布局、各項支持政策的發布,以及具身智能大模型等技術發展,有力推動了人形機器人的快速發展,市場充分認可人形機器人產業化可能性,並將其視為重要賽道。
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冷曉琨說:“沒想到的是,全尺寸人形機器人‘誇父’一季度的交付訂單已達250台左右,這是我們之前定的今年上半年的指標。”
宇樹科技副總經理王啟舟介紹,目前宇樹科技正處在攻關量產的周期,重點攻克如何縮短生產周期的同時提升產品質量、確保產品的良品率。“現階段人形機器人幹活更多是依賴預訓練,未來要實現人形機器人自主地、具有泛化能力地幹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