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日電/網評:努力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馮維喬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即將拉開帷幕。這是凝聚共識、擘畫藍圖的盛會,更是匯聚力量、推動發展的關鍵契機。
很不平凡的2024年,我們在風雨洗禮中砥礪前行,交出了一份殊為不易、令人振奮的成績單。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30萬億元,糧食產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台階,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超1200萬輛,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科技創新取得重要進展……我國經濟“穩”的勢頭有效延續,“進”的步伐堅定有力,“好”的因素逐步累積,為做好今年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注入信心和底氣。
當前國內外形勢複雜多變,如何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和外部衝擊,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關鍵是要堅定信心、凝心聚力,努力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
把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首先要牢牢把握發展大勢,深入挖掘經濟長期向好的潛力。就拿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消費市場來說,這是我們促進經濟繁榮的最大依托。我國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人民生活改善、消費升級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我們要採取更加務實有力的舉措,把優勢發揮出來、把潛力釋放出來,推動經濟向“新”而行、向“高”攀登。
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2025年重點工作,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傳遞出積極明確的信號。當前隨著存量政策有效落實和增量政策加力推出,我國發展的積極因素也在不斷增多。從“兩新”和“兩重”政策實施情況來看,2024年政策帶動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5.7%,對全部投資增長貢獻率達到67.6%,帶動大宗耐用消費品銷售額超過1.3萬億元。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已經出台相關工作方案,部署加力推進設備更新、擴圍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把政策舉措落實落細,用足用好各項宏觀政策工具,有效穩預期、優環境、強信心,既有利於促進當期經濟增長,也有利於中長期固本培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