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騎行市民體驗肯綮科技外骨骼機器人。(圖片來源:大公文匯網) |
在餘運波看來,外骨骼機器人仍有諸多改進空間。儘管產品歷經數十代改進,但在智能性、重量、舒適性、產業生態以及用戶臨床體驗結合等方面,仍存在諸多需要完善的環節。他認為,外骨骼未來將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將與眾多其他設備連接,將數據導入雲端。外骨骼不僅能提供助力,還可能感知生命體徵數據,並與其他數據融合,通過雲端分析健康狀態,成為一個智能的雲端終端設備,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遠不止當前簡單、獨立的產品形態。
樂齡科技產品普及化仍面臨雙重挑戰
近年來,依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輔助運動的外骨骼機器人、“管家”式陪伴機器人等智能養老機器人產品層出不窮,在提升使用舒適度與安全性的同時,正加速重構傳統養老產業格局。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內地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於2030年達到16萬億元人民幣。人工智能與養老產業的深度融合不僅提升了養老服務的質量與效率,更為破解人口老齡化難題提供了數字化解決方案,推動養老產業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加速轉型。
儘管前景廣闊,當前樂齡科技產品在應用層面仍面臨雙重挑戰,一是技術創新有待突破。山東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娜等業內人士指出,現有養老設備普遍存在功能單一、智能化程度不足的問題。以健康監測設備為例,多數產品僅能完成數據記錄,缺乏基於用戶特徵的個性化健康建議生成能力。此外,產品的感知與交互能力仍需提升,距離“擬人化”服務體驗尚有差距。
研發成本高 限制規模化推廣
二是成本高企制約規模化推廣。機器人產品融合人工智能、機械工程等多領域技術,研發投入巨大導致終端售價居高不下。同時,維修保養、軟件升級等後續使用成本也讓消費者望而卻步,形成“高端產品難普及、大眾市場缺供給”的市場僵局。
針對產業痛點,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建議,通過政策扶持加速市場培育,進而推動養老機器人應用規模化、價格平民化。同時需加快完善行業標準與法律法規,為產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