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日電/據新華社報導,30多台無人機在3天左右可以完成全鄉鎮8萬畝的小麥植保作業,這是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趙橋鄉植保無人機隊伍在每年4月小麥揚花期的無人機“戰績”。
為了搶占農時,近40位飛手操控著50至70公斤重的植保無人機飛躍茫茫麥田,高效噴灑農藥,確保小麥在揚花期內及時完成植保作業,防治小麥發生赤黴病。
“原來農民噴灑農藥,每天只能完成10畝到15畝,如今一台植保無人機一天的作業量能達到1000畝左右,鄉親們都誇作業質量高,不漏噴、不重噴。”33歲的植保無人機隊長焦瑞說起無人機的田間實踐贊不絕口。
在焦瑞所在的亳州市,目前共有近3000架植保無人機投入應用,而在全國,2024年植保無人機的保有量達到25.1萬架,作業面積達26.7億畝次,同比增長近25%。這些集病蟲害防治、施肥、播種、授粉、巡田巡園於一體的“全能選手”在田間“大展身手”,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
日前發布的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農業農村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沃土。”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在國新辦24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比如,無人機在植保領域大規模應用,機械化、自動化耕種收穫等也在加快普及,現代生物技術、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在農業農村領域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據中國民用航空局預估,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到2035年有望達到3.5萬億元。 |